東江縱隊:抗日救亡 華僑港澳同胞同仇敵愾
東江縱隊:華南抗戰的一面不倒旗幟
崢嶸歲月·重走東縱抗戰路系列報道
南方網訊 (記者/周存)歷史或許會被淡忘,但永遠不會被改變。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進入全面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10月,日軍從廣東大亞灣登陸,21日,占領廣州。自此,抗戰烽火在華南各地燃燒起來。
在此存亡之際,根據黨中央對廣東作出開拓抗日游擊區的指示,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召集曾生、吳有恒等研究開展東江敵后游擊戰爭問題,派曾生等人前往惠陽坪山,組建人民抗日武裝部隊。在戰火的錘煉下,一支英雄的部隊——東江縱隊從滾滾硝煙中走出,成長為“華南戰場抗戰的一面旗幟”。
從無到有 開辟抗日根據地
在東莞市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一間間具有年代感的房子訴說著游擊隊當年的的故事。這里曾駐扎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東江縱隊前身部隊),當年的交通站、會議室、大隊部、操場...都被保留了原來的樣子。
當年華南淪陷后,1938年12月,曾生就在惠陽坪山成立惠寶人民游擊抗日總隊,1939年1月,王作堯在東莞成立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
后因形勢所迫,曾、王兩部東移海陸豐。據曾生回憶,原本兩支部隊近700人,在轉移海陸豐過程中受挫,兩支隊伍僅剩下100余人,在緊要關頭,黨中央發來指示,令曾生、王作堯的部隊返回東寶惠抗日前線。這個指示如“黑夜明燈”挽救了曾、王兩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1940年9月,上下坪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是東江縱隊斗爭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會議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確定東江抗日游擊隊今后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基本方針。同時將曾、王的部隊改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第五大隊。
上下坪會議之后,第三大隊挺進東莞大嶺山客家洞地區,開創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第五大隊在寶安陽臺山,開創了陽臺山抗日根據地。東江地區的抗日武裝終于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并逐漸站穩了腳跟,還粉碎了日軍對根據地的“萬人掃蕩”和多路圍剿。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形勢的好轉,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正式公開宣布獨立,發表《東江縱隊成立宣言》。據資料顯示,當時東江縱隊下轄第二、第三、第五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港九大隊、護航大隊等7個大隊,司令部下面還有作戰、宣傳、連絡、交通等各個科室和宣傳機構,機關結構比較完善。
相對于部隊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東江縱隊的戰士憑借著一次次戰斗,建立鞏固抗日根據地,據統計,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結束,部隊擁有1.1萬人,民兵1.2萬人,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有6萬多平方公里,下轄人口約有450萬人。
抗日救亡 華僑港澳同胞同仇敵愾
在東江縱隊的各個紀念館里,一路走來,記者看到許多華僑和港澳同胞支援祖國抗戰的身影。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除了戰士們自身的艱苦奮斗、浴血奮戰,東江縱隊能留存下來也與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支援分不開。
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館長曾慶香告訴記者,東江縱隊因自身地理位置,相比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部隊,自身成員里有很多華僑和來自港澳的同胞,先后回來參加游擊隊的人數在1000人以上。這些愛國志士在得知祖國危難之際,紛紛回鄉參加抗戰。當時有一對泰國的華僑,鐘若潮和王麗,兩人在新婚蜜月之際趕回廣東加入抗戰隊伍,后來兩人不幸在抗日活動中犧牲。
據資料記載,曾生早期在惠陽坪山組建人民抗日武裝,黨組織在港澳組織愛國青年回鄉參加抗日戰斗,20天內從香港回來的救亡工作隊就有7個,共200余人,年底這一數字增加到500余人。這些人是曾生早期組建抗日游擊隊的基本隊伍和主要干部。
除了回鄉參加抗戰,東江華僑還通過建立回鄉服務團和募捐的形勢支援部隊抗日。 1939年1月,南洋惠僑救鄉會和香港惠陽青年會、余閑樂社、香港海陸豐同鄉會的愛國團體代表在香港開會,決定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動員群眾協助軍隊及人民武裝抗戰,并救護傷兵、賑濟災民、輔導民眾組織各種救亡團體。
在抗戰早期,曾生和王作堯的兩支部隊的軍需物資大部分靠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支援。在曾生的回憶文章中,他寫道:“1939年初,海外華僑經宋慶齡同志轉給我們游擊隊的捐款一次就達港幣20萬元?!贝送?,南洋惠僑救鄉會數年的捐款近1000萬元,其中40%獻給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20%作為惠州難民救濟費。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慷慨解囊極大地支援了一線部隊的后備保障。
東江縱隊作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為抗戰的勝利作出卓越貢獻,即便是過去80余年,其精神仍在,東江的戰士和后人始終踐行著心中的信仰,就如東江縱隊戰士李強所說,要把東江縱隊的精神發揚光大,永遠傳遞下去。(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