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楷雕匠人40余年堅守古老手藝
【解說】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有一門傳承千年的工藝,與碑帖、尼山硯并稱為曲阜“三寶”,這門工藝名叫楷雕。近年來,隨著三孔景區的游客越來越多,楷雕也逐漸受到眾多游客的青睞。
【解說】10月9日,在山東曲阜孔廟附近的一家手工店,濟寧市級楷雕非遺傳承人張利生正在指點自己的徒弟房龍雕刻如意,引櫥窗外的過往游客駐足觀看。張利生從事楷雕已有40余年,出身工藝世家的他從舅舅手中“接棒”,學習楷雕技藝。值得一提的是,其外祖父由于楷雕技藝精湛,曾于清朝末年在宮廷造辦處供職。
【解說】濟寧市級楷雕非遺傳承人 張利生
我這個家庭屬于工藝世家,全家都是做這一行的。不光木雕,包括篆刻、碑帖。從小就有這個愛好,我到16歲的時候基本上就超越所有人了。
【解說】經張利生之手雕琢而成的作品,不少原料都是取自孔林中倒伏的楷木。由于孔林中的楷木年歲久、油性大、耐腐蝕,材質細膩度高,雕刻出來的作品種類也相當豐富,常見的有如意、手杖和孔子像。據張利生介紹,寓意吉祥富貴的如意過去是孔府向皇宮進貢或饋贈達官貴人的禮品,靈芝云狀的圖案排列是很有講究的。
【同期】濟寧市級楷雕非遺傳承人 張利生
它主要是以宮廷的內容為主,像龍鳳啦,福祿壽啦,祥云、瑞獸啦,這些之類的,但是還不能亂排列,都有一定的規矩,像這個福不能排雙。
【解說】“80后”的房龍是張利生最得意的徒弟,入行11年的他已將楷雕技藝練就得爐火純青,還開起自己的楷雕工作室。學藝初期,房龍每天成千上百次地練習木雕基礎步驟。面對每天枯燥的學習過程,他咬牙堅持了下來,最終繼承了師父張利生衣缽。房龍坦言,與其他木雕技藝有所不同,楷雕需要將浮雕、鏤空、透雕等多種雕刻手法集于一身,部分創作技法還從孔廟的漢畫像石刻中汲取智慧。
【同期】張利生徒弟 房龍
它的技法有鏤空、多層鏤空,和浮雕、淺浮雕都貫穿著,和上面的層數也是上下貫穿,聯通的,所以和別的木雕有大的區別。我作為一個“80后”,選擇這一行,也是覺得能傳承下去,也覺得自己很自豪,現在我們年輕人干的很少了。
【解說】如今,張利生和徒弟房龍還在不斷地對傳統的楷雕技藝進行創新。在他們看來,這項技藝是曲阜匠人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發展下來的珍貴藝術,浸潤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
楊飛 山東曲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