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僑情創新機制 青田多元化解涉僑糾紛模式解讀
青田多元化解涉僑糾紛模式解讀
將互聯網作為紐帶連接賦能形成合力
□ 本報記者 陳東升
□ 本報通訊員 葉旭耀
劉夢潔
近日,一起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在浙江省青田縣人民法院家事審判庭進行跨國在線調解。通過浙江移動微法院平臺,原告葉某軍、葉某平兩兄弟分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意大利羅馬,與在國內的被告方同時“出庭”,就理賠金額中的爭議部分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跨國調解,最終達成司法調解協議。
青田縣人民法院關于海內海外聯動調解、線上線下多元共治的做法引起社會關注。
立足僑情創新機制
智慧治理提高效率
青田縣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也是浙江省的重點僑鄉。全縣總人口55萬,有33萬華僑旅居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縣內有18萬歸僑僑眷,可謂是“家家有華僑、人人是僑眷”。
青田華僑主要聚集在歐洲,僅西班牙、意大利兩國就有19萬人。受西方文化影響,華僑法律意識強,發生糾紛時往往選擇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同時青田華僑多為初生代,與國內聯系緊密,家鄉情愫濃厚,對國內法律認同度高,一般選擇家鄉法院提起訴訟。
青田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徐蓓姿告訴《法制日報》記者,近3年來青田法院年均受理涉僑民商事和執行案件2200件,占比約20%。因為華僑定居國外、流動性大、不熟悉國內法律法規,涉僑案件往往存在當事人出庭率低、審理周期長、法律文書送達難、公證難等問題,不僅加重了當事人應訴、舉證的成本,也影響了涉僑案件的審理效率。
對此,青田法院在“問題導向”思維指導下,堅持立足僑情、務實創新、科技引領,不斷創新涉僑審判機制,簡化涉僑審判程序,構建多元聯動機制,逐步探索出了“海內海外聯動、線上線下共治”的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模式。
6月14日下午,隔著6個小時的時差,一場跨國繼承糾紛案在青田開庭,遠在西班牙的陳大娟和在比利時的陳小娟通過遠程視頻參與了庭審,與國內的哥哥陳小民一同“出庭”。事情圓滿解決后,兩位身在海外的當事人通過遠程視頻對移動微法院表達了感激之情。
浙江移動微法院不僅在案件審理中發揮了作用,在執行過程中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例如,申請人吳某向青田法院申請執行與被執行人管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后經過法院查控調查,發現被執行人管某在國內并無可供執行財產,且無法聯系到本人,決定通過媒體對其進行失信曝光。
曝光次日,被執行人家屬就向執行法官表達了還款意愿,但對執行標的有異議。當執行法官準備進一步了解案情并組織雙方協商時,發現被執行人管某居住在西班牙加那利,而申請執行人吳某也在立案執行后去往西班牙馬德里經商。由于雙方當事人均身處異國,且被執行人沒有授權委托書,按照以往的執行程序走,此案的執行進展就會陷入僵局。
浙江移動微法院不受時間空間障礙,讓身處海外的當事人也可以當面表達意見、親身參與執行,為破解執行難提供了新的便利。
經執行人員引導,雙方當事人均通過身份認證進入到移動微法院在線視頻調解界面,雙方在視頻中充分表達了對案件事實的認知情況及調解意愿。經過執行員多次調解,最終雙方就還款方案達成一致。
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地域壁壘,實現了矛盾糾紛解決無國界。青田法院民三庭負責人周小敏說,青田法院抓住契機、大膽創新,從QQ視頻庭審,到涉僑網絡法庭,到今日的移動微法院,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迭代升級而不斷引入最新的在線平臺,靈活運用在線調解、在線庭審、在線委托等最新功能,使海外華僑無需回國即可參與訴訟,給予當事人當庭表達意見的機會,為其提供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操作更簡便、流程更規范的在線司法服務。
“涉僑審判工作秉承創新思維,以科技開新路、以突破謀發展,通過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涉僑審判提速、為涉案的華僑真正意義上減負,有效提升涉僑司法的速度和溫度?!鼻嗵锓ㄔ焊痹洪L章曉軍說。
賦能于外挖掘潛力
多元聯動凝聚合力
意大利僑領周勇認為,華僑是涉僑糾紛多元化解的受益者,更是參與者、推動者。借力僑團、僑領資源開展多元解紛,深挖社會解紛潛力,是發展海外版“楓橋經驗”的有效路徑,是“發動和依靠群眾”的生動實踐。
2017年7月,青田法院與僑聯、10個國家的15個海外僑團簽訂《信息交流與友好協約》,對接僑聯、司法局與僑團建立的8個海外調解委員會,聘請來自16個國家30座城市的45名僑領擔任海外聯絡員,打造團隊式涉僑訴訟服務平臺。建立涉訴資源共享機制,法官加入聯絡平臺和僑團微信群,隨時提供法律咨詢,為僑領僑團調解矛盾糾紛提供指導。據周小敏介紹,僑團和僑領可以協助法院查找涉僑訴訟當事人、送達法律文書、調解矛盾糾紛、開展涉僑普法宣傳等。這次簽約使海外司法服務實現由個人到群團、由點到面的升級,最大限度便利華僑參與訴訟。
此平臺成立第三天,當事人葉某以“長期無聯系,感情破裂”為由,向青田法院起訴離婚。由于她的丈夫吳某在西班牙務工,法官和葉某一時都無法聯系上吳某。在巴塞羅那青田同鄉會的協助下,不僅當天就找到了吳某,而且通過調解,葉某撤訴,一段婚姻風波就此化解。
徐蓓姿認為,基層組織是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關口,在矛盾產生之初進行介入是化解矛盾糾紛的最佳時機,為僑領僑團賦能、為基層組織賦能,是促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法院的為民情懷和擔當意識,體現了司法社會化的趨勢。
自2017年開始,青田法院在8個鄉鎮街道、婦聯、社區逐步設立延伸立案調解點,建立完善涉僑糾紛訴前化解和訴調對接機制。同時,推動完善基層調解組織和調解模式,如季宅模式、海溪鄉楓橋驛站“1+1+10”調解機制等,提升了基層組織的解紛能力和解紛效果。
涉僑糾紛數量大、類型多、牽涉廣,依靠法院一家勢單力薄,難以滿足華僑日益多元的解紛需求。為此,青田法院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構建黨政主導、綜治協調、多元共治的涉僑糾紛多元化解綜合機制,在青田縣域凝聚共識、匯集合力,形成涉僑糾紛綜合治理大格局。
在具體實施上,青田法院與青田政法委、統戰部、公安局、僑聯等多部門聯合設立青田縣涉僑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在鄉鎮街道設立分中心,并制定詳細的組織機構、工作職責、調解流程、人員管理規定。
除了對外與各部門加強聯動,青田法院對內整合資源,于2014年成立國內首個涉僑訴訟服務中心,配置6名工作人員,包括專職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各2名。中心統一管理涉僑審判事務,負責法院與其他部門、海外聯絡員的協調、溝通,深化涉僑服務整合實踐成果。
對于定居國外的華僑來說,回國時間短、事務多,沒有充足的時間精力處理糾紛,針對這一情況,青田法院涉僑訴訟服務中心開通涉僑簡案快辦綠色通道。對于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或者爭議較少、當事人雙方都能到庭的涉僑案件,開啟綠色通道,當即立案、即時審理,若能達成調解協議的,直接制作調解書并當庭送達。
積極踐行司法為民
不斷豐富解紛機制
華僑公證辦理需求量大,特別是關于離婚、子女關系事項的公證占比大,這類公證一般以離婚判決書、調解書為公證依據。當事人在法院訴訟過程中,已經提交了必要的身份證明材料,且經過質證和法院認定。但辦理公證時還要再次提交身份證明材料和法律文書,增加了當事人的負擔。
在與當事人的交流中了解此情況后,青田法院與公證處多次進行交流協商,建立離婚訴訟公證對接機制,詳細制定當事人申請程序、材料流轉程序、公證辦理及寄送程序。需要辦理公證的當事人可以在判決書或調解書生效后,直接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將當事人身份材料及法律文書轉交給公證處,簡化了當事人的申請程序和公證處的審核程序,節約了公證辦理時間,獲得當事人的認可和好評。
華僑久居海外,受地域限制和文化水平差異的影響,對國內法律和訴訟程序往往缺乏準確的認識,權益難以完全得到保障。青田法院主動延伸司法職能,積極做好涉僑普法工作。例如,發布《涉僑審判白皮書》、編制涉僑專項普法手冊、發布華僑涉訴公告信息、司法網拍信息等,提升華僑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促進華僑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評價說,司法體制改革以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基本權為最高理念,青田法院開展在線庭審等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當事人的請求權,讓雙方當事人能夠通過網絡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訴訟主張,符合司法體制改革的精神。青田法院也非常注重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設,符合調解社會化、資訊社會化、送達社會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