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歸僑鄒寧:一位在煙臺養藻的“農民”教授
【煙臺僑界風采】鄒寧:一位養藻的“農民”教授
編者按:華僑華人無論身處何方,始終與我們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他們有艱苦奮斗的開創精神,有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有拳拳愛國心,有殷殷報國志,在煙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遺余力,積極貢獻才與智。近期,煙臺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組織開展【煙臺僑界風采】采風活動,講述僑界助力經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的感人故事,進一步凝聚僑界力量,展現僑界風采。
膠東在線9月8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趙亮 穆衍儒)海洋就是良田,沙漠也是糧倉。與“藻”結緣的鄒寧,在海外經過專業學習實踐后,毅然回到家鄉煙臺,躬耕藍海,開始他的養藻工程,一干就是18年。
鄒寧與藻類結緣,是在1993年,他正在攻讀中國科學院博士。當時以色列一位著名藻類研究專家發表了一篇微藻論文,鄒寧將自己關于論文的想法寫成信件與這位專家進行交流,獨到的見解引起了對方的興趣,并邀請他前往以色列攻讀博士后。1997年,鄒寧赴以色列攻讀博士,兩年之后,去了葡萄牙海洋養殖公司擔任研究部主任、阿爾嘎夫大學研究生導師。
多年在國外學習研究藻類的經歷,讓鄒寧意識到,藻類就是“海洋中的糧食”,產量高、易生長,極富性價比。將藻類在國內大規模培育養植,成為鄒寧實業興邦、科技報國的畢生追求。
2002年夏天,作為研究海洋生物技術的專家,在業內已經頗有名氣的鄒寧放棄外國優厚的條件,毅然選擇回國發展。他選擇家鄉煙臺,開始養藻工程?!盁熍_海洋資源豐富,有利于藻類研究?!编u寧說道。
每天與裝著海水或者淡水的培養容器相伴,精心照料著里面的藻類,鄒寧稱自己就是一名養藻的農民。藻類每畝的年產量能達到10噸以上;生長周期快,有的每幾小時就能自我繁殖一代;還不需要占用土地,有水的地方就能培養,在沙漠這種傳統作物無法生長的地方,只要提供一個水無法蒸發逃逸、能透陽光的密封容器,加之一定的肥料就能生產藻類?!靶詢r比”遠超傳統農業,介紹起藻類,鄒寧眼中有光,他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家家戶戶的客廳、廚房、臥室,甚至是屋頂上都能養殖藻類,讓糧食隨手可得。
在鄒寧看來,藻類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了將藻類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他專注于工業化生產藻類,研制藻類生物反應器,實現規?;a、產業化生產。已先后研制了7代光生物反應器,攻克了光生物反應器難以放大的瓶頸,而且將原來的同規格反應器的生產成本由50萬元降至不足1萬元。大規模生產的藻類,不僅可以作為餌料,因其含有多種元素、營養價值高,還可以生產藥物,應用于食品、能源、空氣凈化、治療植物病害、污水治理等領域。如今,他的科研成果已應用于水產育苗餌料的工業化生產。
入職魯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后,鄒寧非常注重對高??蒲腥瞬诺呐囵B,他帶領團隊一心撲在教學和科研上,先后研制了7代光生物反應器。他負責的實驗室,獲批煙臺市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人物簡介
鄒寧,葡萄牙歸僑,民進會員,現任魯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煙臺市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無棣魯東大學海洋研究院院長。他長期在生產一線進行海水育苗餌料的生產與研發工作,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服務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業內和地方的廣泛關注。其負責的實驗室獲批煙臺市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出版專著3本;發表學術論文135篇;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7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省、市級鑒定成果4項。承擔并完成國內外科研項目40余項。獲得國家僑聯(創新人才)貢獻獎、山東省發明創業獎、科技進步獎、海外專業人士創新創業成就獎、服務社會先進個人、優秀研究生導師、中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科技創新獎等各種獎勵和榮譽稱號25項。